【论坛】习近平文化思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阐释

发布日期:2024-09-19 19:23

来源类型:人民看点 | 作者:孝昭帝

【澳门金牛版正版资料大全免费】【新澳开奖记录今天结果】【2024年新澳门王中王资料】【管家婆最准一肖一码】【新澳彩开奖结果查询】【澳门今晚必中一肖一码准确9995】【4949澳门免费资料大全特色】【2024今晚澳门特马开什么号】【澳门王中王只开结果】【2O24澳彩管家婆资料传真】
【494949澳门今晚开什么】 【2024新澳免费资料】 【澳门免费资料大全精准版】

欢迎关注“方志四川”!

习近平文化思想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阐释

庞立生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文化关乎国本,关乎国运。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文化建设置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科学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践经验,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规律和中华文明传承创新规律的科学认识,深刻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形成了内涵丰富、思想深邃、逻辑严密、立意高远的习近平文化思想。其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理解,是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具有基础性和极富思想创见的重要内容。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从唯物史观的科学态度出发,创造性地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精神命脉”“突出优势”“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并立足“两个大局”的战略视野,把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置于坚定文化自信的战略高度,深化、创新和升华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具有的重大意义和价值的理论认识。

如何看待传统文化在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文化建设的前提性和基础性问题。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为正确认识传统文化提供了科学的立场、态度和方法。唯物史观一方面强调对待传统文化必须要有客观的、历史的态度,把传统文化放在客观的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实事求是地把握其具体历史的地位和作用;另一方面又要从主体的历史主动性和实践能动性出发,深刻体察传统文化与主体之间的本质联系,科学认识传统文化之于主体发展所具有的能动性作用。习近平从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出发,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地位和作用问题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思想论断,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认识提高到新的时代高度。习近平深刻揭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这一历史主体之间的内在统一性,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习近平提出了“文化基因”这一创新性概念,以此表达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一脉相传、生生不息的精神文化根脉的深刻理解,揭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于中华民族所具有的主体性意义。从生物学的角度看,基因是生命体维持自身存在的基本物质,它支配着生命的基本构造和性能,储存着生命体孕育、生长、发展和消亡的内在信息。生命基因在自我复制的基础上,实现生物基本生命构造和性能的延续,在生命的繁衍和进化中以遗传的方式维持着生命的统一性。“文化基因”这一隐喻形象地表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奋斗中经积淀、凝结、传承而逐步巩固下来的作为中华民族文化血脉的内在的、持久的东西,显示了中华民族之为中华民族的内在根据,揭示了中华民族薪火相传、代代赓续的文化密码。习近平用“精神命脉”一词表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所具有的根本性、关键性作用。“命脉”即言之对于性命的攸关性,是性命的根本环节和关键之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和精神命脉,构成了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文化基因”和“精神命脉”概念的提出,无论是对于表达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及其精神标识的独特性,彰显中华文明的一脉相承性和突出特性,还是对于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活着的传统”在当代存在的现实性和合理性,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文化根基和文化底蕴之于中国道路的内在性价值,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示性意义。

习近平强调,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如果说“文化基因”和“精神标识”是从本质规定的角度去界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于中华民族的存在论意义,那么“突出优势”和“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则从功能作用的角度揭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于中华民族的价值论意蕴。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从积极的、肯定的意义上把握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所具有的突出的正面价值,是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特质及其生命力而对其内在价值的高度肯定。中华民族的这一突出优势,既是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特性决定性地开显出来的,也是在与其他民族文化传统的比较视野中相对敞开出来的,是在中华民族长期奋斗的历史进程中得到客观的确证和历史的检验的。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在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世界文化风云激荡的时代背景下,凸显了优秀传统文化不同于政治、经济、军事等硬实力而作为“软实力”构成了国家综合实力的不可或缺的内在组成部分,且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成为国家综合实力的更加突出和日益重要的内容,揭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文化软实力所具有的强大而深厚的力量。这一文化软实力所具有的突出优势,是中华民族历经沧桑而生生不息、饱受磨难而自立自强的内在凭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

习近平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博大精深的思想内容。2013年3月,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习近平从政治抱负、报国情怀、浩然正气、献身精神的角度提炼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民族精神;2014年5月,在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上,习近平从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的角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和”文化进行了解析;2014年9月,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提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2023年6月,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从社会理想、治理思想、大一统传统、家国情怀、精神追求、经济伦理、生态理念、哲学思想、思维方法、交往之道等角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元素进行了深刻的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诸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正是在深刻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价值理念的基础上,习近平进一步从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这五个方面,深刻阐明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从而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提升到对中华文明整体特性理解的新界面和新高度。习近平对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揭示,深刻把握了中华文明的总体性特质,为理解中华文明的发展规律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道路和历史命运的内在影响提供了重要的思想遵循。

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是这个国家和民族的基本国情的内在组成部分,对这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道路具有内在的规定性意义。习近平立足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世界视野,并紧密联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把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坚定文化自信内在地联系起来。习近平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在日益加快的全球化进程中,如果失落自己的历史文化,一个民族就会失落自己安身立命的基础,就会丧失了自己的精神家园和文化主体性。“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正是基于对历史发展经验教训和客观规律的深刻理解,习近平突出强调文化自信之于一个民族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意义,把文化自信作为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看成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理解为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重大问题。文化自信首先是对本民族历史文化的自信,它内在地要求弘扬传承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并把一个民族的发展道路与自己的历史文化结合起来。习近平把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作为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根基,进一步彰显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具有的战略意义和价值。

二是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新时代治国理政的战略高度,确立了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观点和科学态度,创造性提出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思想,为推动中华文明的赓续发展和辩证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原则。

如何对待本民族的历史文化,是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必须面对的实际问题。习近平强调要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在对待传统文化的现实态度和价值选择上,存在着两种截然对立的思想观点和方法。一种是对待历史文化的虚无主义,这种观点和方法把历史文化看作历史的“过去时”,否认历史文化的当代意义和未来价值,从而把历史文化理解为自我发展的包袱,对历史文化采取全盘抛弃和弃之不顾的态度;另一种则是对待历史文化的复古主义,这种观点和方法对历史文化采取全盘继承和故步自封的态度,不理解历史文化生成、完善和发展的历史逻辑,而陷入对历史文化的简单复制和直观模仿之中。这两种截然对立的思想观点本质上都属于极端片面的抽象知性思维。如何对待历史文化实际上不单纯是一个文化问题,而是如何对待发展的问题。习近平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出发,坚持以彻底的辩证法观点来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一方面强调“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另一方面又指出“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也不可避免会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这就把传统文化根据历史条件和现实要求一分为二地区分为精华和糟粕两个方面,从而厘定了对待传统文化的基本前提。正是由于传统文化包含着精华和糟粕两个方面,所以也就相应决定了对待传统文化的辩证态度,即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

习近平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出发,强调要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对传统文化进行正确取舍。对待传统文化不能采取抽象化的主观意识观点。抽象化的主观意识观点先验地把抽象的原则运用于对象之上,它割断了对象与现实社会生活的内在联系,脱离开现实的生活实践而抽象地谈论对待对象的“应然性”。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则强调要从社会现实的实际需要和实践要求出发对待历史文化,把它和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同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正在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习近平把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置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新时代治国理政的高度,从“开辟未来”的角度强调“不忘本来”,致力于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新时代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从而把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新时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密切联系起来,同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密切联系起来,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密切联系起来,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更加强大、更加主动的精神力量密切联系起来,充分体现出以实践观点对待传统文化的现代唯物主义态度。

关于如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强调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如果对自身的优秀传统文化都缺乏深刻的了解和认知,也就谈不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但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又不是守旧僵化的,而是必须和发展结合起来。习近平倡导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要使优秀传统文化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习近平指出:“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善于继承是创造性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只有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才能为创造性的发展奠定坚实的根基。但是,继承又不是墨守成规和因循守旧,不是为了继承而继承。没有了发展,继承就会失去目的和方向。在这个意义上,创造性的发展才是继承的根本目的。只有创造性的发展,才能为继承注入动力和活力,从而赋予继承以真正的意义和价值,才能葆有自我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使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如何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强调,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方法和根本路径。他指出:“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习近平由此揭示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内涵要义及其辩证关系。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二者都着眼于根据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提升。不过相对而言,创造性转化更着眼于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形式加以改造,其目的在于激活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赋予其新的时代性内涵和现代表现形式,彰显和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创新性发展更着眼于对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补充、拓展和完善,其目的在于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提升与超越,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层次的跃迁和内涵的飞跃。创造性转化更强调对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创造性利用,创新性发展更注重优秀传统文化本身的更新和突破。创造性转化为创新性发展奠定前提和基础,只有通过创造性转化,才能进一步实现创新性发展;创新性发展是创造性转化的提升,通过创新性发展,实现了创造性转化的进阶和升华。可以说,习近平关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思想,契合了历史文化传承发展的客观规律,为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赓续中华文明,提供了正确的思想指引,也为在现代化进程中辩证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提供了极具现实性意义的方法论原则。

三是从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得出的规律性认识出发,胸怀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使命,在“第一个结合”的基础上,创造性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从而使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以及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新高度,把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推向新境界。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基础上,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创新性论断,将之作为在新征程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进一步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提升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经验和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基本原则,并首次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的重要论断,提出要“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系统阐发了“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并把“两个结合”作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并且深刻论述了“第二个结合”的必要性、可能性与重要性。

“第二个结合”的提出,实现了从“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的重大认识飞跃。我们党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漫漫历史征程中,不断在理论创新和思想创造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规律的认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我们党在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历史经验的总结中得出的重要结论,是我们党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基本原则,也成为我们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取得成功的重要法宝。从“一个结合”到“第二个结合”的提出,实现以下几个层面的认识飞跃:首先,它把对中国具体实际的认识推进到更为内在、更为深层的历史文化界面上,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作为具有重大意义的战略课题相对独立地予以提出和明示,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中以极为重要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前所未有地提升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的理论创新中意义和价值的思想认识。其次,它深刻把握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一致性关系,在文化精神与核心价值理念的层面上洞察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的高度契合性,从而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系的重大认识飞跃,从而为二者的有机结合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再次,它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主体性根据,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的理论形象和文化形象,挺立了中国共产党坚定的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实现了对中国共产党文化形象认识的重大理论飞跃。最后,它找到了“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科学方法论路径,从而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突出了“第二个结合”所具有的“筑牢道路根基、打开创新空间、巩固文化主体性”的重大战略意义,使“两个结合”成为理解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文化内涵和独特优势的重要思想方法,实现了对“两个结合”重大意义认识的理论飞跃。

正是建立在对“两个结合”深刻理解的基础上,习近平提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时代的文化使命,从而使“两个结合”互相成就的结果指向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通达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使它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理解获得了崭新的文明意境。

(注释与参考文献从略)

作者简介

庞立生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部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次支持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吉林省长白山学者支持计划特聘教授;兼任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吉林省思政课教指委副主任兼秘书长。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专项以及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出版《历史唯物主义与精神研究》等多部学术专著。

来源:《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2期

作者庞立生

方志四川部分图片、音视频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图片、音视频版权归原作者或媒体所有。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陈文公:

3秒前:再次,它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主体性根据,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的理论形象和文化形象,挺立了中国共产党坚定的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实现了对中国共产党文化形象认识的重大理论飞跃。

陈荣明:

5秒前:“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

毛熙震:

1秒前:创造性转化为创新性发展奠定前提和基础,只有通过创造性转化,才能进一步实现创新性发展;创新性发展是创造性转化的提升,通过创新性发展,实现了创造性转化的进阶和升华。

邦妮·阿伦斯:

6秒前: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基础上,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创新性论断,将之作为在新征程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