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未来产业六大方向聚焦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量子科技等领域

发布日期:2024-09-19 17:19

来源类型:网易 | 作者:和久井映见

【澳门金牛版正版资料大全免费】【新澳开奖记录今天结果】【2024年新澳门王中王资料】【管家婆最准一肖一码】【新澳彩开奖结果查询】【澳门结果记录历史2023带生肖210】【4949澳门免费资料大全特色】【2024今晚澳门特马开什么号】【2024澳彩资料传真】【2O24澳彩管家婆资料传真】
【494949澳门今晚开什么】 【2024新澳免费资料】 【澳门码结果+结果245】

先进制造业·导读

7月5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

下一步,工信部将围绕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健康等六大方向。

特别聚焦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元宇宙、下一代互联网、6G、量子科技、原子级制造、深海空天开发等领域,实施一批科研攻关项目,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一批标志性产品,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建设一批企业孵化器。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金壮龙

1、前瞻部署新赛道

人工智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正在深刻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从工业和信息化系统来说,要抓住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有利时机,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聚焦绿色、智能、融合,鼓励支持企业率先布局、持续投入,构筑未来发展的新优势,做好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这篇大文章。

据介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占GDP比重约13%,成长空间和潜力巨大。

对5G、新能源汽车、光伏、锂电池等优势产业要加快强链延链补链,进一步增强技术优势,扩大市场规模,提升全产业链竞争力。

对新材料、人工智能、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型储能、氢能、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要继续用好国内大市场和丰富应用场景,系统推进技术创新、规模化发展和产业生态建设,培育一批生态主导力强的领军企业,形成更多能够引领产业升级的新兴支柱产业。

同时,还要超前布局未来产业。今年1月,工信部会同教育、科技等部门联合印发了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聚焦六个未来——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健康等六大方向,对未来产业发展作出前瞻性部署。

2、创新标志性产品

下一步,工信部将围绕这六个方向,特别聚焦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元宇宙、下一代互联网、6G、量子科技、原子级制造、深海空天开发等领域。

实施一批科研攻关项目,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一批标志性产品,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建设一批企业孵化器。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先行先试,开发典型应用场景,探索建设未来产业先导区,培育更多高新技术企业、独角兽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工信部认为,人形机器人集成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材料等先进技术,有望成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后的颠覆性产品,发展潜力大、应用前景广,是未来产业的新赛道。我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前期已有一定基础,但在关键基础部件、操作系统、整机产品、领军企业和产业生态等方面仍存在短板弱项,需要加强政策引导,集聚资源推动关键技术创新,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2023年11月2日,工信部印发《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清晰画出人形机器人战略路线图。

《指导意见》按照谋划三年、展望五年的时间安排做了战略部署。

到2025年,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初步建立,“大脑、小脑、肢体”等一批关键技术取得突破,确保核心部组件安全有效供给。整机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实现批量生产,在特种、制造、民生服务等场景得到示范应用,探索形成有效的治理机制和手段。培育2-3家有全球影响力的生态型企业和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打造2-3个产业发展集聚区,孕育开拓一批新业务、新模式、新业态。

到2027年,人形机器人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形成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生态,综合实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产业加速实现规模化发展,应用场景更加丰富,相关产品深度融入实体经济,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新引擎。

相关阅读

★麦肯锡:15项技术驱动未来发展

★我国8大新兴产业+9大未来产业发展分析

★今年的录取通知书里有多少“黑科技”?

声明

:北京物联网智能技术应用协会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本文编辑:微明

投稿及商务合作:13386409839(同微信)

微信号:amdaily

好文!必须点赞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Kathrin:

8秒前:★麦肯锡:15项技术驱动未来发展

Anat:

7秒前:人工智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正在深刻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越晓钰:

4秒前:2、创新标志性产品

Brya:

1秒前:我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前期已有一定基础,但在关键基础部件、操作系统、整机产品、领军企业和产业生态等方面仍存在短板弱项,需要加强政策引导,集聚资源推动关键技术创新,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