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海林、常誉维 中美主流媒体的“中国式现代化”国际传播话语分析——基于《中国日报》《纽约时报》的报道

发布日期:2024-09-18 14:22

来源类型:搜狐号 | 作者:阿比盖尔·克鲁特登

【澳门金牛版正版资料大全免费】【新澳开奖记录今天结果】【2024年新澳门王中王资料】【管家婆最准一肖一码】【新澳彩开奖结果查询】【2024新奥正版资料免费】【4949澳门免费资料大全特色】【2024今晚澳门特马开什么号】【澳门六开彩天天正版资料查询】【2O24澳彩管家婆资料传真】
【494949澳门今晚开什么】 【2024新澳免费资料】 【2024今晚新澳门开奖结果】


【内容摘要】


以费尔克拉夫的三维话语分析模型为理论框架,对《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报道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在新闻标题方面,《中国日报》突显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性价值,而《纽约时报》刻画强势中国形象;在主题内容方面,《中国日报》表现中国式现代化维度广泛,《纽约时报》则以中国军事现代化贯穿于其中;在话语形式方面,《纽约时报》影像信息远多于《中国日报》,但多呈现欠发达地区的百姓生活样态;在报道框架方面,《中国日报》广泛采用发展成就与合作交流的报道框架,《纽约时报》则以冲突质疑框架为主导。分析导致中美主流媒体报道中国式现代化呈现明显差异的原因,并基于三维话语分析模型对我国主流媒体提升中国式现代化国际传播效能提出建议。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三维话语分析模型;国际传播;《中国日报》;《纽约时报》



【项目基金】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式现代化的国际视觉传播效能研究”(项目编号:23AXW003)的研究成果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适应中国发展、符合中国国情,而且“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①。中国式现代化国际传播有助于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道路的了解和认同。近年来,中国式现代化成为我国主流媒体对外传播的核心内容之一,也受到了美国媒体的高度关注。“从报道数量看,国际媒体高度关注中共二十大概括提出的高质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路径和目标,在2022年11月形成报道高峰,此后仍保持较高报道量。从国家分布来看,相关报道已覆盖五大洲,无论是传统大国、新兴市场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的媒体,均积极关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媒体关注度最高的5个国家分别是美国、巴基斯坦、印度、南非、韩国。”②本文立足我国社会文化语境,基于诺曼·费尔克拉夫(Norman Fairclough)三维话语分析模型,综合运用内容分析、文本分析和话语分析等研究方法,对《中国日报》(China Daily)和《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报道进行了比较研究,力图揭示美国主流媒体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生产逻辑,以便我国主流媒体有的放矢地进行中国式现代化国际传播,进一步提升我国国际传播效能。



一、中美主流媒体新闻话语分析研究的三个向度


目前,国内学界关于中美主流媒体新闻话语分析研究主要呈现三个明显向度:首先,在研究对象的选择上,《人民日报》《中国日报》《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等代表性中美主流媒体是学者重点关注的对象,如王丹等对《中国日报》《纽约时报》等主流媒体涉及“一带一路”的报道进行了量化内容分析和比较③;其次,从研究内容来看,中美主流媒体的话语分析内容主要围绕“中国梦”“一带一路”“少数民族”“双碳”“体育”等主题探讨国家形象塑造、意识形态建设、话语建构等,如陈俊等从议程设置、标题拟定、高频词汇、消息来源等维度分析了《中国日报》“一带一路”的报道在国际舞台构建中国国家形象的话语实践④,程瑾涛基于《纽约时报》涉华报道,从新闻标题、构词法、话语类型、互文、隐喻等方面揭示了该报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话语建构⑤;最后,在研究方法上,学者们多选择语料库辅助批评话语分析法、框架理论、内容分析等方法展开研究,如史安斌等通过框架分析方法揭示了《纽约时报》涉华报道中扶贫与人权议题的双重话语⑥,张麟等运用批判话语分析和内容分析法考察了《纽约时报》的北京冬奥会报道⑦。以上相关文献为本文研究对象的选择、研究思路以及研究方法等方面提供了有益参考,目前尚未见有学者对中外主流媒体关于中国式现代化报道进行话语比较分析的研究,这与国际媒体积极关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现实很不相称。加之,一国主流媒体塑造的主流舆论构成媒介镜像,是当地民众形成“他者”印象的主要来源。因此,中外主流媒体在国际上如何报道中国式现代化关乎我国国家形象的建构和认同,需要进行系统、深入研究。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及思路

本文试图对中美主流媒体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文本生产、意义建构以及话语与意识形态的互动关系作系统研究,选择费尔克拉夫三维话语分析模型作为主要的理论方法。其原因在于,三维话语分析模型既可以从微观上对中美主流媒体中的中国式现代化话语文本进行描述,也可以从中观上对于中美主流媒体中的中国式现代化话语文本的生产进行阐释,还可以从宏观上进一步对中美主流媒体的中国式现代化作政治和意识形态方面的解释。而且,三维话语分析模型不仅是一种既全面又深入的话语分析方法,还是一种话语建构的方法。具体来说,本文运用费尔克拉夫三维话语分析模型的文本分析、话语实践分析这两维分别对《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关于中国式现代化报道的具体文本呈现、话语建构进行剖析,将据此产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社会实践分析作为本文结论,并进一步基于三维话语分析模型对我国主流媒体提升中国式现代化国际传播效能提出建议。


(二)研究对象

本文以《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中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报道为观察窗口,力图系统地勾勒出二者关于中国式现代化内涵和本质特征的不同画像,揭示中美主流媒体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生产逻辑。《中国日报》作为中国第一份国家级对外传播的英文日报,自1981年创刊以来便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是国外媒体转载率最高的中国报纸,且国际影响力在不断提升;《纽约时报》创刊于1851年,是美国乃至全世界最具影响力的报纸之一。因此,两者在语言种类、国际传播影响力、国家媒体中的地位等方面都有很强的可比性,两者关于“中国式现代化”报道数量总体上均呈上升趋势。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新的历史性成就,国际媒体对中国式现代化关注度显著提升,因此本文将样本抽取时间范围设置为2012年11月8日(党的十八大召开)至2023年7月7日(本研究起始日)。基于LexisNexis新闻数据库,研究者依次检索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的四种常见英文表达,即“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Chinese modernization” “China’s modernization”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并关闭检索页面中“Group Duplicates”(组重复项),避免获取重复的新闻报道。随后,研究者对新闻报道进行逐一研读和数据清理,筛去四种常见英文表达检索彼此间重复和相关性较弱的新闻,得到《纽约时报》142篇报道、《中国日报》3452篇报道。为进行有效的比较分析,研究者从《中国日报》中随机抽取5%(172篇)的样本。鉴于越来越多的图像、视频等影像化信息与新闻文本同时进入受众视野,影响受众对新闻文本的解读,出现“同时文本”⑧的特征,本文将新闻影像一并纳入考察范畴。LexisNexis新闻数据库仅显示纯文本内容,存在缺乏视觉文本的问题,因此本文在原有数据库样本的基础上,进一步纳入了两家报纸官网对应的新闻影像,以提升分析的完整性。


(三)研究方法

本文综合运用内容分析法、文本分析法和话语分析法进行研究。研究者首先借助“潜在狄利克雷分布(LDA,Latent Dirichlet Allocation)主题模型”对新闻主题进行分析,挖掘出文本的语义特征,从而实现了文档的主题提取。但由于无监督的机器学习无法准确地识别文本语篇结构,如新闻标题、影像信息、框架等内容,研究者进而采用内容分析法对314份研究样本进行识别,充分研读样本后,参考前人研究建构类目编码表。具体而言,新闻标题包括建设式标题、行动式标题、对比式标题等7项指标;新闻影像在纯文本、图文、文本+视频等4项指标基础上作进一步归纳;新闻框架则包括领导力框架、发展成就框架、交流合作框架等6项指标。在正式编码前,研究者对随机抽取20%的研究样本进行Cohen’s Kappa信度检验,测得每项类目的Kappa值为0.865(新闻标题)、0.904(新闻影像)、0.827(新闻框架),均达到Cohen’s Kappa系数的一致性“强”指标,表明样本编码可信度较高。研究者再对少数不一致的地方进行重新研读和归类,在此基础上进行正式编码与分析。此外,研究者还将文本分析法和话语分析法融入两家媒体的文本特征及话语实践内容分析中。



三、中美主流媒体关于中国式现代化

报道的话语比较


本部分主要从“文本—话语实践—社会实践”三维中的前两维对《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的中国式现代化报道进行文本比较分析,剖析中国式现代化报道的话语建构,从而为后面第三维“社会实践”分析——阐释美国主流媒体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隐含的意识形态及其原因奠定基础。

(一)文本分析

文本维度的分析主要指文本的具体特征分析,如词汇、语法、文本结构等,不同的文本表现语篇结构不同。结合梵·迪克的新闻话语理论以及新闻影像具有“同时文本”的属性,关于中国式现代化报道的文本分析可从新闻标题、新闻主题、新闻影像入手,并将词汇、语法、语义等内嵌其中。

1.新闻标题:《中国日报》突显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性价值,《纽约时报》刻画强势中国形象

梵·迪克认为,标题是新闻文本的纲要性概述,记者将最重要和关键信息在标题中予以呈现。⑨在参照以往学者⑩对新闻标题分类的基础上,本文对研究样本的标题进行归类,统计结果如下表1所示。


中美主流媒体关于中国式现代化报道的新闻标题主要呈现七种典型类型。《中国日报》以建设式标题、行动式标题、介绍式标题和观点式标题为主,其中建设式标题(29.65%)通常展现积极的情感倾向,其显著特征表现为新闻记者对一些积极、正面词汇的运用,旨在传递中国式现代化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助力国际交流合作所发挥的建设性重要作用。例如,标题中“a road to prosperity”(繁荣之路)、“bring global dividends”(带来全球红利)、“consensus a new chapter”(共识开启新篇章)等词组以及“hail” “praise” “laud”等意为“称赞”的动词运用,提纲挈领地点明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有利于本国发展,而且对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也有卓越贡献,能够使读者通过标题预先感知中国式现代化的正向价值。


表1《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关于中国式现代化报道的新闻标题比较

注:χ2即卡方值,指《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关于中国式现代化报道的新闻标题类型出现频数的差异程度。*p<0.05,**p<0.01,***p<0.001。


《纽约时报》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关注点和侧重点则与《中国日报》存在较大差别,其中强势中国式标题(11.27%)、引起矛盾式标题(39.44%)两类呈现明显的负面情感,占其样本总量的一半以上。通常以“China”(中国)或中方领导人作为主语来“警示”某些国家和地区,借助“ambitious”(野心勃勃)、“defiant”(挑衅)、“hardline”(强硬路线)等带有贬义性质的词汇塑造强硬的中国形象。此外,两家报纸的行动式标题(CD=24.42%,NYT=8.45%)、介绍式标题(CD=31.98%,NYT=27.46%)和观点式标题(CD=13.95%,NYT=7.75%)这三类标题在实际运用中皆以陈述事实为主,未涉及明显的情感特征。


2.新闻主题:《中国日报》展现多维主题,《纽约时报》以中国军队现代化贯穿所有主题

“主题(theme)或话题(topic)是话语讲述的内容,是话语的主旨、要点或最重要的信息。”⑪研究者对《中国日报》172篇报道、《纽约时报》142篇报道分别做中国式现代化主题分析,综合考量主题困惑度(perplexity)、主题一致性(coherence)和主题气泡图(topic bubble chart)三个指标,得到4个《中国日报》的最优主题、5个《纽约时报》的最优主题,其主题分布及代表性的特征词如表2所示。


表2 基于 LDA 方法识别的主题及特征词


《中国日报》在报道中国式现代化时,展现了多维主题。其中,国际外交(42.7%)比重最大,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多篇报道聚焦“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25.8%),这一主题详细阐释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实现历史性突破的历程、中国式现代化的指导思想与总目标等内容,有利于提升中国共产党的国际形象;在法治现代化、国防和军队现代化(18.2%)的主题报道中,《中国日报》多从行动的合法性和正当性出发,传达我国捍卫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保障国家发展利益的决心;科研交流、人才培育主题(13.3%)也是最优主题之一,将科技现代化视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动力引擎。


《纽约时报》的最优主题同样涵括中国国际外交(10.5%)、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30.6%),但与《中国日报》这两个主题的话语呈现显著差异,特别是将“中国军队现代化”贯穿其系列主题。在国际外交主题的报道中,《纽约时报》用冗长篇幅报道了中国的外交政策和理念,欲给中国外交贴上所谓的“战狼”标签;中美贸易主题(21.5%)的新闻报道中反复提及美国商务部因“多家中国企业助力军队现代化建设”才对这些企业实施单边制裁;《纽约时报》对于军队现代化的关注也延伸到了中共党政决议主题(21.1%),多次解读和评论重大决议、报告中的“军队改革”“军事战略”等内容,试图从多个角度揭示中国军队现代化进程和发展方向。


3.新闻影像:《纽约时报》影像信息远多于《中国日报》,多呈现欠发达地区的百姓生活样态

“视觉转向”已然成为当下的流行趋势,图像、视频等影像信息能够“催生话语受众对话语内容的认同感” ⑫,在国际传播中具有显著优势。《中国日报》在影像应用上相对较少,有38篇纯文字报道,近一半的新闻报道每篇配图1张,仅有2条视频。伴随文本出现的图片主要分为三类:一是以国家领导人为代表的人物图片,包括总书记讲话、与国内外重要人物亲切会谈等,整体颜色鲜亮;二是以中国发展变化为主题的风景图,运用广角镜头展现当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绿色生态、高科技推进农业现代化等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就;三是报刊风格的插画,亦是对中国式现代化在技术发展、生活变迁等方面的抽象化表达,在提高读者接受度、满足其审美需求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纽约时报》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报道形式丰富,仅有4篇纯文字报道,视频有14条,其中4条素材来源于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和中国中央电视台(CCTV);其余10条视频则由该报或其他国际性报刊记者所录制,出镜人物以西方人士或是中国偏远地区的百姓为主,后者往往被置于昏暗、破旧的背景中。该报的图片同样可以归为三类:一是党政活动,包括中美元首会晤、党政会议、阅兵仪式等,整体呈现庄严、肃穆的基调,与画面内容、报刊风格相一致;二是运用于数据新闻中的地图、关系图等图表,信息直观,易于读者理解;三是关于中国老百姓的生活场景,往往选择我国欠发达地区的村民劳作、周边环境作为拍摄内容,色调阴沉且普遍使用“灰黑滤镜”,营造出一种强烈的压抑感。


(二)话语实践分析

在三维话语分析模型中,话语实践层面着眼于文本生产、传播和接受的过程,是文本话语分析和社会实践分析的桥梁,能够剖析话语意义的生产和传播的动态过程。而“文本建构、诠释或话语生产分析是框架理论的重点”⑬,“话语分析与框架分析都重视在更广阔的领域内探究新闻生产、新闻接收及其相互关系”⑭,框架分析适用于话语实践研究。本部分对《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的中国式现代化相关报道进行框架分析。


两家报纸的相关报道综合运用了领导力、发展成就、交流合作、冲突质疑、历史背景与天灾人祸六种基本框架(见表3),其中领导力框架(CD=34.30%,NYT=28.87%)重点关注中美领导人及其政府官员的言论、活动等,在具体实践中通常以直接或间接援引话语的方式呈现。天灾人祸框架(CD=0.58%,NYT=4.23%)多围绕我国重大灾难性事件进行报道,使用频率较低。历史背景框架(CD=5.23%,NYT=9.15%)在两家报纸的相关报道中也有一定比例的应用,即追溯历史,帮助读者回忆“发生在现实(主体)事件之前与事件关联的历史事件,形成集中效应”⑮。《纽约时报》在涉及民族和历史因素较多的地区时多次运用该框架进行政治化归因,将人民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与人权进步相区隔;《中国日报》则运用历史背景框架阐释中国式现代化带来的时代变迁。


表 3 《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相关报道框架出现频次统计

注:χ2即卡方值,指《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新闻框架主题出现频数的差异程度。*p<0.05,**p<0.01,***p<0.001。


两家报纸对发展成就框架(χ2=14.588,df=1,p<0.001)、交流合作框架(χ2=32.19,df=1,p<0.001)、冲突质疑框架(χ2=64.79,df=1,p<0.001)的运用频次呈现出极其显著的统计学差异,具体来看:

1.《中国日报》:广泛采用发展成就与合作交流的报道框架

发展成就框架(27.91%)与合作交流框架(26.16%)是《中国日报》的常设框架,前者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人等各领域来探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成就。研究者对运用该框架的报道进行词频统计发现,发展(development=446)、经济(economy=304)、人民(people=366)、摆脱贫困(poverty=150)等高频词重点强调中国式现代化适应中国发展,助力经济增长,在坚持以人为本、带领人民脱贫致富上发挥良好作用。如“Thirty years on China has not only lifted about 700 million people out of poverty but also has become the worlds second-largest economy···China can translate its success in poverty alleviation into useful lessons for African countries.”⑯(30年来,中国不仅使约7亿人摆脱了贫困,而且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可以将其在扶贫方面的成功转化为对非洲国家的有益经验。)此类发展成就框架的典型报道既体现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特征,又彰显其全球性意义,总体呈现积极态度并起到建设性的效果。


合作交流框架密切关注中国与世界上其他国家、地区及当地企业达成交流合作的系列行动。合作(cooperation=359)、国家(countries=272)、全球(global=149)、世界(world=134)等高频词再次明证中国将自身置于世界发展的大格局中,吸引世界同行加强交流与合作,塑造了合作共赢的中国国家形象。例如,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国际实践样本,“一带一路”倡议多年来帮助众多发展中国家在正确的现代化道路上不断前行,为世界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合作机遇。“As China resolutely advances with high-level opening-up and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new opportunities will be created for Malaysia and other countries, Xi said, calling on the two countries to bolster Belt and Road construction, promote key projects and cultivate growth points of cooperation in areas such as the digital economy, green development and new energy. ”⑰ (习近平表示,随着中国坚定不移地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将为马来西亚和其他国家创造新机遇,他呼吁两国加强“一带一路”建设,推进重点项目,培育数字经济、绿色发展、新能源等领域的合作增长点。)


2.《纽约时报》:以冲突质疑框架为主导

与《中国日报》广泛采用的建设性框架不同,《纽约时报》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报道以冲突质疑框架(44.37%)为主导,牵涉国际尤其是中美两国之间政治、经济、军事等各领域冲突与中国国内民族、地区矛盾,频繁出现军事(military=392)、经济(economic=133)、美国(United States=380)、安全(security=94)、权力(power=121)等词,表明了中国经济现代化、军事现代化快速发展引发了它的质疑与担忧。如“China has provided more than a trillion dollars for global infrastructure through its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which analysts see as an effort to project power around the world.”(中国通过其“一带一路”倡议为全球基础设施提供了超过一万亿美元的资金,分析家认为这是一项在世界范围内投射力量的努力。)“The rapid growth and modernization of China’s military have sparked concerns in the United States. China has more naval vessels than the United States and more military personnel, with 2.5 million in 2019.”⑱ (中国军队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化引发了美国的担忧。中国拥有比美国更多的海军舰艇和更多的军事人员,2019年有250万人。)


《纽约时报》也采用发展成就框架(10.56%)进行了一些报道,主要围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展开,如报道云南偏远地区的独龙族人民改善生活条件、提高经济收入,中国和美国加州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方面都取得了历史性进展等。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报道在肯定中国政府帮助人民群众快速脱贫、积极改善气候的同时,也对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的一些问题如山区民众难以适应、拥抱现代化与保留传统难以平衡有所指摘。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由费尔克拉夫的“三个方位的话语概念图”可知,三维“文本—话语实践—社会实践”具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即由文本生成话语实践,由话语实践生成社会实践。因此,社会实践是文本和话语实践所生成的。通过上述对文本形式和话语实践分析可以发现,在新闻标题方面,《中国日报》突显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性价值,而《纽约时报》勾勒出强势中国形象;在主题内容方面,《中国日报》覆盖中国式现代化维度广泛,《纽约时报》则以中国军事现代化贯穿其中;在话语形式方面,《纽约时报》影像信息远多于《中国日报》,但多呈现欠发达地区的百姓生活样态;在报道框架方面,《中国日报》广泛采用发展成就与合作交流的报道框架,《纽约时报》则以冲突质疑框架为主导。《中国日报》更多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集体主义”思想,坚持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而《纽约时报》则通过对中国式现代化报道,把美国视为一种“积极的自我”,将中国塑造成“消极的他者”形象。导致中美主流媒体报道中国式现代化呈现明显差异的社会文化因素是多样的。由于社会文化背景、政治制度的差异以及出于国家利益的考量,《纽约时报》质疑、批判和虚构中国式现代化内容,并对我国取得的现代化成就进行弱化处理,目的是通过话语霸权来引导和加深读者认知,抹黑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进程,捍卫美国称霸的单极体系。《中国日报》积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坚持和平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客观地报道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人类的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此外,《纽约时报》坚守刻板的东方主义话语传统,认为“他们无法表述自己;他们必须被别人表述”⑲,加之美国长期习惯性基于自身价值观和立场报道中国,企图以此控制、形塑中国国际形象,这实际上是美国霸权的延续。


(二)建议

学界一般将费尔克拉夫三维话语分析模型视为一种话语分析方法,而忽略了其作为社会建构的一种方法。“话语实践在传统方式和创造性方式两方面都是建构性的:它有助于再造社会本身(社会身份,社会关系,知识体系和信仰体系),它也有助于改变社会。”⑳实际上,费尔克拉夫的三维话语分析模型就是阐释文本从语言到社会意义的一种话语生成机制,理应可以运用它来有效建构意识形态。这种建构也可以看作是一种“逆向工程”,即三维话语分析模型可以作为提升我国主流媒体的中国式现代化国际传播效能的建构方法。我国主流媒体如何提升中国式现代化国际传播效能是一个宏大命题,也是一项艰巨的长期任务,绝不是几篇论文就能够解决的事情,只能集腋成裘,久久为功。下文结合上述分析,仅基于三维话语分析模型对我国主流媒体提升中国式现代化国际传播效能提出几点建议。

1.文本层面

在三维话语分析模型中,文本不只是话语分析基础,也起着话语建构的作用。“文本分析和话语实践分析之间的分析论题的区分(以及关于描述的分析行为和关于解释的分析行为之间的区分),就并非一个泾渭分明的区分了。在文本的形式特性最为突出之处,论题也就囊括在此了;在生产性的和解释性的过程最为突出之处,论题也就涉及话语实践的下层分析了,尽管它们牵涉的是文本的形式特性。”㉑可见,文本形式参与话语建构,而且颇有“文本即意义”的味道。

就中国式现代化报道的新闻标题和新闻主题来看,《中国日报》突显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性价值,也呈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多维主题。这两方面《中国日报》表现优异,建设性新闻标题能对人产生先入为主的影响,实现价值引领作用;多维主题能够更为全面展现中国式现代化丰富内涵和成就。从文本呈现形式来看,《纽约时报》在中国式现代化相关报道中善于运用图片、图表、视频等形式多样的手段制作数据新闻,并通过交互方式建立用户与新闻的关系,契合视觉传播时代受众喜爱多角度、多元表达的偏好。《中国日报》在官方网站上新增了短视频报道,与长文本及图片等内容互为补充,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但在视频数量和质量上仍有很大提升空间。“打破以往只为版面和网站提供静态图片的模式,重大活动期间,《中国日报》视觉中心推出‘见证’系列融媒体视频,把视频、图片、海报等形式结合起来,通过丰富的图像信息向受众直观反映现场盛况。”㉒在国际传播竞争异常激烈的今天,这种丰富的形式不应仅出现在“重大活动期间”,而是应“把视频、图片、海报等形式结合起来”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国际报道常态化形式。同其他国家媒体相比,中国主流媒体无疑具有更多中国式现代化话语资源,应立足中国立场,充分发挥在地性优势,用镜头捕捉、记录中国式现代化独有魅力,聚合多方资源生产优质数据新闻,以丰富的可视化形式生动呈现中国式现代化理念、历史性成就、社会发生的历史性巨变等内容。近年来,虚拟现实、增强现实、3D建模等技术在国际新闻界也得到诸多探索和应用,我国主流媒体可根据报道的主题内容适度匹配前沿媒介技术,借助高度契合的表现手法和富有创意的报道形态创新中国式现代化国际表达。


2.话语实践层面

在费尔克拉夫看来,“‘话语实践’并非与‘社会实践’形成对比关系,前者是后者的一个特定形式。在某些情况下,社会实践可以完全由话语实践所构成,而在其他情况下,它可能涉及话语实践和非话语实践的混合。对于作为一个话语实践的特殊的话语的分析侧重于文本生产、分配和消费的过程。所有这些过程都是社会性的,都需要关联到话语从中得以产生的特殊的经济、政治和制度背景”㉓。这段话阐释了话语实践对于社会实践的巨大作用。《中国日报》广泛采用发展成就与合作交流的报道框架为主导,而《纽约时报》以冲突质疑框架为主导,说明两者在话语实践的生产和消费层面存在显著差异,会对社会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等方面产生影响。这要求我国主流媒体的中国式现代化国际传播需要创新话语生产方式。


互文性是三维话语分析模型中一个重要内容。“文本传统和话语秩序的迅速改变与重建是一个令人瞩目的当代现象,它暗示了这样的东西:互文性应该是话语分析的一个主要侧重点。”“互文性和霸权之间的关系是至关重要的。互文性概念指向文本的生产能力,指向文本如何能够改变从前的文本,如何重建现存的习俗(文类,话语),以便创造出新的习俗。”㉔《中国日报》广泛采用中国政府及中方专业人士的话语来阐释和评价中国式现代化,这诚然能够凸显信息的权威性,但由于迥异的社会文化语境和价值观念影响,加之一些国际受众对中国主流媒体的对外传播有刻板印象,国际受众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同可能会打折扣。因此,我国主流媒体进行中国式现代化国际传播时,不仅要有“自我叙事”,而且要兼顾“他者叙事”,实现报道中国式现代化内容的多元化和平衡性,使之具有互文性。《中国日报》在对外传播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可以更多援引国际上具有影响力和认可度的政府话语或第三方权威专家、机构话语来增强报道的可信度和说服力,以便“重建现存的习俗(话语),以便创造出新的习俗”。


提升中国式现代化国际传播效能,国家主流媒体间多元要素的补偿和借鉴尤为重要。当前,《纽约时报》从《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泰晤士报》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报刊中获取了诸多与中国式现代化相关的素材,使其报道内容更加丰富,这也是话语互文性的体现。《中国日报》在报道中国式现代化时也联合了《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主流媒体进行了新闻生产,但我国主流媒体在互文性这方面做得还远远不够。我国主流媒体应担负起应有的责任,积极主动建立中国式现代化国际传播共同体,联合国内外在国际上具有高知名度、大声量的主流媒体开展内容共创、特色栏目交流、社交媒体平台互动等多领域对话与合作,进一步提升媒体融合生产、相互渗透的创造力和引领力,增加互文性,共绘中国式现代化最大同心圆。


3.话语社会实践层面

费尔克拉夫在论及话语社会实践时指出:“我将在与意识形态和权力的关系中讨论话语,将话语置于一种作为霸权的权力观中,置于一种作为霸权斗争的权力关系演化观中。”㉕本文的分析明确阐明了《纽约时报》如何将意识形态和霸权内嵌于其中国式现代化报道中。尽管美国的各家新闻媒体都将“客观公正”标榜为最高的新闻标准,但对客观公正标准的不同阐释也恰恰说明媒体是有自己特定的政治立场的。㉖中国式现代化国际传播是为了促使世界理解、认同中国人民自主选择的现代化道路。面对美国主流媒体的话语霸权,我国主流媒体需要在中国式现代化国际传播的社会实践层面有宏大的智慧考量。


破除美国主流媒体建构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霸权,一个可能有效的路径是将中国式现代化国际传播置于不同价值系统中。马克思指出:“把人和社会连接起来的唯一纽带是天然必然性,是需要和私人利益,是对他们财产和利己主义个人的保护。”㉗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我们坚定不移致力于扩大同各国利益的汇合点,不断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带来新动力、新机遇。”㉘任何社会群体都处于一定的需要和利益结合中,不管这种需要和利益是物质层面的还是精神层面的。因此,我国主流媒体在进行中国式现代化国际传播时,应结合国际社会群体的需要和利益需求,进行话语选择与应用。在报道中,不仅要报道中国式现代化如何惠及中国人民,更要多报道中国式现代化如何惠及其他国家、地区及其国民。


随着国际社交媒体的蓬勃发展,运用好国际社交媒体平台可能成为我国主流媒体破除美国主流媒体建构中国式现代化话语霸权的另一个有效路径。在华生活、工作的一些“洋网红”,通过镜头展现真实质感的中国并发布至海外社交平台频频引发热议,为海外网友了解中国打开了一扇窗。因此,我国主流媒体应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力量,顺应网络碎片化、网感化的传播规律,深耕中国式现代化的国际社交媒体传播渠道、拓展国际传播空间,加强中国式现代化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建设。如主流媒体可以为我国民众进行中国式现代化国际传播提供平台与渠道,其中一个比较容易实现的路径是在其海外社交媒体平台的账号(如@ChinaDaily)上为网民发布中国式现代化相关内容提供通道,也可以采取相应措施调动网友的主体性和积极性,鼓励对我国主流媒体所报道的中国式现代化相关内容及影像进行合理化、合法化“拆条”和创新融合,在国际各大社交媒体平台进行广泛传播,提升中国式现代化国际传播的广度与认同度,为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


中国式现代化必定与时俱进,逐渐臻于至善,我国主流媒体也当把握话语资源优势,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内涵,并从其伟大实践中汲取智慧,积极阐发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不断提升中国式现代化的国际传播效能。


参考文献略。

以上文章来源于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4年第5期,作者:宁海林、常誉维。




彭怀安:

7秒前:23%)多围绕我国重大灾难性事件进行报道,使用频率较低。

梅罗拉·哈丁:

7秒前:(二)话语实践分析在三维话语分析模型中,话语实践层面着眼于文本生产、传播和接受的过程,是文本话语分析和社会实践分析的桥梁,能够剖析话语意义的生产和传播的动态过程。

里克·霍夫曼:

7秒前:新闻主题:《中国日报》展现多维主题,《纽约时报》以中国军队现代化贯穿所有主题“主题(theme)或话题(topic)是话语讲述的内容,是话语的主旨、要点或最重要的信息。

赵完真:

6秒前:两家报纸的相关报道综合运用了领导力、发展成就、交流合作、冲突质疑、历史背景与天灾人祸六种基本框架(见表3),其中领导力框架(CD=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