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制造业大转移:困境中相遇中国规模优势

发布日期:2024-09-18 16:15

来源类型:百度新闻 | 作者:Giriboy

【澳门金牛版正版资料大全免费】【新澳开奖记录今天结果】【2024年新澳门王中王资料】【管家婆最准一肖一码】【新澳彩开奖结果查询】【澳l门正版资料免费资料查询】【4949澳门免费资料大全特色】【2024今晚澳门特马开什么号】【新奥门马报今天资料】【2O24澳彩管家婆资料传真】
【494949澳门今晚开什么】 【2024新澳免费资料】 【2024年澳门结果记录】

王一鸣、陈文玲、崔洪建、刘华芹、王义桅、张茉楠、刘畅等中欧双方学界和商界嘉宾出席发布会

今天下午,《中欧竞合:大变局下的利益再造》新书发布会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举行。王一鸣、陈文玲、崔洪建、刘华芹、王义桅、张茉楠、刘畅等中欧双方学界和商界的重量级嘉宾出席,随后闭门研讨了中欧合作前景与挑战。与会者认为,中欧竞争的现实已不容回避,双方竞争不断深化也是一个长期趋势,然而该如何“竞”,如何“合”?竞合关系既不是用竞争来取代合作,也不是用合作来消弭竞争,而是竞争中有合作、合作中有竞争。而《中欧竞合》一书作为高端智库全新力作,提出了“利益共存者”的重塑中欧利益关系的新定位,助力中欧构筑新的竞合观。“利益共存者”是对“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定位的丰富和发展,讲求在合作的利益之外,更加强调对非合作利益的尊重,以及更加强调管控分歧以实现良性竞争,避免在重塑双边利益关系时陷入非友即敌、非此即彼的线性思维陷阱。

书中以专业视角剖析了构成中欧共同利益的三大支柱产业:贸易、能源、制造业。讲堂获授权,第一时间编摘第六章《欧洲制造大转移:重塑中欧竞合新格局》。详细分析了欧洲制造业被迫转移的流变,转移地的选择,中国与欧洲合作的优势与挑战。

《中欧竞合:大变局下的利益再造》作者:张茉楠等中译文出版社2023年3月出版

高通胀和持续飙升的能源价格严重损害了欧洲制造业的整体竞争力。为此,惨淡的欧洲制造业正在寻求向外转移,一方面是正在进行的全球产业链重构的延续,另一方面是能源成本飙升、通胀高企和经济衰退下欧洲制造业给全球产业链布局带来的新变化。

本轮欧洲制造业转移主要选择了美国和中国。

美国:优在技术基础好政府支持措施强,弊在削弱欧洲竞争优势

相对来说,美国具有较好的技术基础,以及更稳定的能源价格。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美国就在积极推动“再工业化战略”引导制造业回流,但实际上效果甚微。而此次乌克兰危机和欧洲能源危机正好成为美国在全球制造业竞争格局大调整下重新洗牌、削弱并争夺欧洲制造业的好机会。

一方面,美欧在能源价格上的溢价导致欧洲制造业向美国转移。美国近来公布一系列针对制造业和绿色能源的刺激、支持措施,专门生产化学品、电池和其他能源密集型产品的公司将从这些政策中受益。德国机械设备制造业联合会最近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三分之二的公司希望增加在美国的生产能力。

另一方面,美国推动保护主义政策削弱欧洲的竞争优势。美国近期又通过了包括3690亿美元新能源技术补贴的《通胀削减法案》(IRA)等较为强势的政府支持措施,加大了对外资产业向内转移。截至2022年9月,美国俄克拉荷马州已吸引了60余家德国企业前往和扩大投资,其中汉莎航空、西门子、阿尔迪和费森尤斯4家企业已累计扩大投资近3亿美元。例如,在汽车行业中,大众集团2022年6月启动了电池实验室,并计划到2027年在北美投资71亿美元;奔驰公司在2022年3月在美国开设了新的电池工厂;宝马宣布了2022年10月将进行新一轮电动汽车投资。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希望在2022年至2026年间在北美投资250亿美元,约占全球投资的15%。

但是,根据全美制造商协会的调查,美国企业面临的危机也在加剧,包括供应链中断、成本激增和劳动力市场紧张等问题。随着美联储持续提高利率,企业还面临着更高的借贷成本。

同时,欧盟认为,《通胀削减法案》正在损害欧盟的工业基础并违反了世界贸易组织有关美国等国不得歧视进口产品的规则,认为该法案中的补贴对欧盟的汽车、可再生能源、电池和能源密集型等行业构成歧视,且对欧盟工业竞争力和投资决策产生重大影响。法国总统马克龙还呼吁制定所谓的《购买欧洲产品法案》,并建议欧盟应该增加自己的国家补贴。《通胀削减法案》或将为美欧贸易关系带来新变数,甚至引发一场“有害的全球补贴竞赛”。高技术制造业向美国转移是结构性变化还是一个临时性变化有待观察。

中国比较优势发生变化:规模优势、高端化、大型化是双方机遇

中国也是本轮欧洲制造业转移的主要目的地。

中国承接欧洲制造业转移优势凸显。首先,中国工业电价等能源成本在全球范围内具有相对比较优势,中欧能源成本差异显著。2022年第二季度以来,中国天燃气均价大概是0.7万元每吨,德国均价约为中国的2至3倍;在电价方面,2022年8月德国平均现货批发电价是0.5欧元每度,是2021年同期电价的4至5倍,也是中国电价的4至5倍。

其次,中国制造业产业门类齐全,产业链供应链相对稳固,抗风险能力强。

最后,中国是全球制造业需求潜力巨大的市场,未来增长空间广阔。

中国的比较优势也在发生改变,如果说40年前中国制造业的优势主要是廉价劳动力,那么现在的优势则是规模优势。中国制造及其庞大的市场需求对欧洲引力优势显著。近十年来,包括欧资企业在内的外商投资企业正在向高端化、大型化转型,逐步退出低盈利水平行业,在高盈利水平行业做大做强。

根据荣鼎集团(RhodiumGroup)的数据,过去十年,欧洲对华直接投资变得更集中,欧洲制造业巨头加速扩大对华投资。2018—2021年间,德、荷、英、法四国对华投资的平均占比高达87%,较十年前的69%出现明显提高,其中,德国占比高达46%。实际上,欧洲对华投资也更集中于少数几大行业,尤其是高端技术制造业。整体看,汽车、食品加工、制药/生物技术、化学品和消费品制造等五大行业,占全欧洲对华直接投资近70%,较几年前65%的占比进一步提升。德国三大汽车巨头大众、宝马、奔驰以及化工巨头巴斯夫四家企业,占据了欧洲所有对华直接投资规模的34%。

事实证明,如果跨国企业不在中国进行产业链供应链布局,不仅将失去中国市场和发展机遇,也会丧失其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欧洲制造业面临供给冲击,中国高端机械装备加速进口替代。能源危机下,欧洲制造业能源/原材料成本上升,交付能力下降,中国高端装备的出口和进口替代进程或加速。

以工控自动化行业为例,2022年以来,西门子、ABB、施耐德等企业以成本上升为由,多次上调产品价格。机器人、高端阀门、高端专用机床(含刀具片)、传动系统(含齿轮/轴承)、液压件、无油真空泵等高端核心零部件领域的海外供应商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涨价和将交货期拉长。由于看好这些高端领域国产厂商进口替代的机遇,欧洲头部制造业公司或加速寻求产能转移方案,我国有望凭借其成本及供应链优势承接较大部分的产业链转移。斯凯孚、达诺巴特、大众、巴斯夫等制造业企业在中国扩产,将进一步带动相关领域装备制造造技术的进步。

东南亚、东欧竞相吸引欧洲转移,“印度制造”异军突起

一场吸引欧洲企业前去投资的竞争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之间正在展开,并可能愈演愈烈。目前来看,东南亚也是重要目的地。随着欧洲不断推进“近岸外包”“友岸外包”战略,中东欧、东南亚、墨西哥等地也将获得更多青睐。“印度制造”“越南制造”等新兴力量的迅速崛起,正在对“中国制造”形成严峻挑战。

不得不重点关注的是印度。2022年以来,印度已超过英国,成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印度正迅速成长为一个拥有庞大本土市场的生产基地。自2014年开始,印度莫迪政府决定树立“印度制造”招牌,其目标是将印度制造业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由15%提高至25%,新增1亿个制造业岗位,推动印度商品出口占世界贸易总额由1.7%翻倍至3.4%。

为此,印度从2014年以来,先后提出了“来印度制造”政策、“印度制造1.0”计划和“印度制造2.0”计划,发展重点已转到高级化学电池、机电产品、汽车、制药、电讯网络、纺织产品和技术、食品制造、太阳能技术、白色家电及特种钢等十大制造业。为鼓励投资,印度政府为符合投资要求的企业提供总额为2万亿卢比的制造业促进计划,也出台了一系列开放投资政策。外资的持股比例得到进一步的放宽,并对符合条件的国内外投资进行投资激励。

受此影响,包括美国、日本等国家的企业加大了对印度制造业的投资力度。目前,印度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已经得到提高。2021—2022财年,印度制造业占GDP的比例已经上升至16.76%,超过疫情前的水平。同期,印度制造业引进外商直接投资(FDI)达213.4亿美元,同比上涨76%。以汽车工业为例,开放政策推动了欧美和亚洲厂商的涌入,印度汽车工业获得发展,甚至推动印度成为全球汽车零部件的高质量供应商。

未来全球制造业转移与竞争格局四大态势下研判中国优势

未来,欧盟工业“战略自主”方向不会改变,本轮欧盟制造业转移并非长期化趋势。欧盟在艰难摆脱能源危机后,势必会促进外移制造业回归欧洲。

综合研判,未来全球制造业转移与竞争格局也将呈现四大特征。

一是关键行业一定程度回归本土,但回归规模会受当地成本制约。在全球通货膨胀加剧趋势的影响下,未来制造业大批回归欧美等发达国家仍不现实。

二是产业链区域化程度将加深。跨国公司的供应链系统会要求更加体现自主性和可控性,对实时生产模式和全球分散生产的态度变得更加保守,这样会使企业始终保持一定的生产剩余和配置上更加靠近国内。例如,对美国而言,可能会转向墨西哥、拉美等靠近国家。

三是产业链将进一步分散化、多元化布局。供应链布局不会再集中于某一区域,而可能是在全球多个主要国家分散布局。例如,东亚和东南亚供应链很有可能在形成以“中国大陆+”为特点的分散化。

四是更加靠近市场、靠近创新。市场依然是跨国公司考虑的重要因素。靠近市场、就地生产的布局依然是趋势之一。中国巨大的内需消费市场对于很多跨国公司仍然极富吸引力,也将对跨国公司的产业链布局起到强有力的锚定作用。自2018年以来的四年间,德企已经在华设立了11家研发中心。因此,外资企业已经不仅仅满足于在华销售产品,而是成为中国创新生态的重要参与者,并与全球竞争者展开竞争。

综合研判,欧洲制造业在华生产发展是机遇还是挑战,每个欧洲企业心里都有一本自己的账要算。

从商业逻辑角度来看,中欧的利益账是一本大账,机遇是无穷的。对于参与跨国竞争的企业而言,当前中国在市场、成本、供应链、创新等多方面均具备一定优势,在华生产对于欧洲企业存在明确的吸引力:产业链供应链完整、成本相对适中;国内市场日益巨大、消费者接受度高、创新研发能力不断提高等。

从政治逻辑角度来看,当前中西方包括中欧之间地缘政治关系充满矛盾张力也是影响欧洲制造业转移的重要变量。

二十大精神和高水平开放下,重塑中欧制造业竞合格局中的共同责任

经济利益始终是维系中欧关系的基石,中欧合作的韧性和潜力不应低估,双方合作应考虑减少政治干扰,做大共同市场。

“开放是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作出明确部署,强调要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给外资企业吃了“定心丸”。2022年10月2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等六部门印发的《关于以制造业为重点促进外资扩增量稳存量提质量的若干政策措施》明确进一步加大制造业引资力度,着力解决外商投资企业面临的突出问题,全面加强外商投资促进和服务,推动利用外资高质量发展。

1.以开放大市场为纽带,不断挖掘并释放中欧制造业合作潜力作为全球贸易大国、制造业大国,以及极具潜力的超大规模市场,中国须通盘考量改革与开放、竞争与合作的平衡,充分发挥“世界工厂和世界市场”的巨大潜在优势。

2.以投资利益为纽带,大力推动中欧商业合作冲破政治屏障避免政治干扰,增强双方互信,给投资者稳定的政策预期,紧紧拉住欧洲有识之士互利共赢的心,有助于双方深度绑定。

在对外投资方面,应加快制定对欧“精准”走出去战略。一是主体精准,鼓励民营企业对欧投资,给予海外利润汇回等方面的政策优惠。二是领域精准,建立对欧投资敏感领域提醒制度,帮助对欧投资企业避开其国家安全审查的敏感领域。三是方式精准,鼓励企业更多采取绿地投资而非跨境并购的方式在欧投资。注意进一步拓展合作的领域与形式,如加强在欧绿地投资、开展技术合作、赴欧创新研发、在欧洲资本市场上市,支持企业在欧积极推行本土化战略等。

3.以产业链合作为纽带,全面提升中欧制造业合作质量水平。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制造业国家和出口国,与欧洲早已经形成紧密的供应链、产业链关系。在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上,中欧拥有共同责任,也有广泛的共同利益和合作空间。如何确保稳定、安全和高效的供应链,减少供应链在风险面前的脆弱性也是中欧共同关心的议题。

李念摘编于第六章《欧洲制造大转移:重塑中欧竞合新格局》

作者:张茉楠(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美欧研究部副部长)

编辑:李念

鮎川桃果:

6秒前:王一鸣、陈文玲、崔洪建、刘华芹、王义桅、张茉楠、刘畅等中欧双方学界和商界嘉宾出席发布会今天下午,《中欧竞合:大变局下的利益再造》新书发布会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举行。

金旲兴:

5秒前:书中以专业视角剖析了构成中欧共同利益的三大支柱产业:贸易、能源、制造业。

刘芃林:

5秒前:供应链布局不会再集中于某一区域,而可能是在全球多个主要国家分散布局。

曼尼·蒙塔纳诺拉简·努恩克里斯·马奎特玛丽·伯德桑:

8秒前:以开放大市场为纽带,不断挖掘并释放中欧制造业合作潜力作为全球贸易大国、制造业大国,以及极具潜力的超大规模市场,中国须通盘考量改革与开放、竞争与合作的平衡,充分发挥“世界工厂和世界市场”的巨大潜在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