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精神内耗与自卑,一文详解社交恐惧症的根源与应对方式

发布日期:2024-09-18 19:15

来源类型:萌神木木 | 作者:刘祯子

【澳门金牛版正版资料大全免费】【新澳开奖记录今天结果】【2024年新澳门王中王资料】【管家婆最准一肖一码】【新澳彩开奖结果查询】【2024香港正版资料大全视频】【4949澳门免费资料大全特色】【2024今晚澳门特马开什么号】【香港本期开奖结果】【2O24澳彩管家婆资料传真】
【494949澳门今晚开什么】 【2024新澳免费资料】 【新澳门历史所有记录大全】

吾日百省吾身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家豪(化名)则“吾日百省吾身”,生活中发生的事,他习惯在日记中一一记下来,以修身养性。“我的人生是不是注定要为别人而活?总是胆小,又太看重别人的想法,成全别人就只能委屈自己,怕别人伤心就要小心翼翼,受到批评也要忍受内心痛苦……这样的我,真的有机会成为成功人士吗?时常觉得委屈、悲悯,别人一句语气轻蔑的话,一个轻视的眼神都会令我觉得不安,不知道我到底做错了什么……”

小时候,家豪胆小、老实,很少有朋友,在学校里,他总是等待同学主动与他交往,却从来不会主动与哪个人交朋友。家里来了客人,他都是尽量躲起来不见。即使内心有想法,希望和其他同学一起玩,他也不敢去主动邀请。在集体当中,他习惯听人摆布,做事情总是缩手缩脚的。

家豪从来不依赖别人,也很害怕别人依赖自己。他记忆中只有两次朋友依赖他的经历,朋友信任他,做什么事都跟着他,没过多久,家豪开始害怕了。尽管他内心矛盾,不希望伤害朋友,但朋友对他的依赖让他负担沉重,他开始不自觉地逃避,直到最后用一种不恰当的方式结束了他们的关系。

在学校时,家豪非常喜欢英语,且成绩非常好。在同学的劝说下,他报名参加了英语演讲比赛。为了比赛,家豪认真准备了一个多月,对着镜子练习发音和肢体动作,同学们都确信家豪一定会成功的,到了最后关头,家豪却放弃了比赛。他告诉同学说,他吃坏了东西,一直拉肚子,实际上,他心里充满不安和担心,害怕比赛失败。

遇到同一件事,室友想着积极的一面,时常欢欣鼓舞地做美梦,家豪则时刻评估风险,给室友泼冷水,理由是“要充分、理性地看问题,不能过分乐观”。为此,室友称他是“悲观主义者”,总是消极地看问题,在家豪看来,他不过是提醒他们可能存在的风险而已。

进入银行工作后,家豪害怕参加社交活动,集体活动和聚餐他尽量拒绝参加,新年晚会时,他不是老老实实坐在台下做观众,就是忙前忙后负责后勤工作,他绝对不会站在台上表演节目,让他人看到自己的另一面;平日里,家豪不喜欢出现在人多的场合,在分行的小组讨论或会议上,家豪或者从头到尾不说一句话,或者和旁边的人偷偷地说话,他担心自己的想法会被别人取笑,担心自己驾驭不了局面而出糗。可是每一次,家豪都批评别人讲得不好,懊恼自己错过了发表精彩演讲的机会。

结婚之前,他把所有抱怨之声写到日记里,结婚之后,老婆的耳朵就成了他的日记本。每次到省行开会,家豪都会和妻子抱怨好几天。当天往返,舟车劳顿后,家豪一回家就开始抱怨:“开了一天的会,简直累成狗!形式主义,形式主义,形式主义……到处都是形式主义,烦死了。花宝贵的生命时间做没有意义的事,大家都在混吃等死……”

“等你当国家主席好了,你来改变世界。”妻子早已习惯家豪的抱怨,反正他每次都是说说而已,从来没有为他的宏图大志付诸行动。

“你是没听到那个副行长做的报告,那叫一个垃圾,我脱稿都能讲得比他好。毛头小子一个,讲什么全球金融大势,他说的那些我五年前就预见过了……”

“那你去当副行长啊,你是副行长,想讲什么都行了……”

不正常人类研究中心

家豪的心理状态是一种病态心理,即回避型人格障碍,又称为逃避型人格障碍。一般来说,这种人格的表现是行为退缩,心理自卑,希望与别人交往,但是害怕被人拒绝、抛弃和羞辱,结果以逃避的方式应对生活。面对挑战,他们习惯采取回避的态度应付,或根本无法应付。由于对他人的拒绝非常敏感,他们以不与他人进行亲密接触的方式保护自己,不求上进,唯求心安。

在社交场合,回避型人格障碍习惯缄默不语,除非确信自己非常受欢迎,绝对不干涉他人的事务,也不愿意卷入他人的生活。由于自卑,担心能力不足,他们惧怕困难,在遇到非常规之事时喜欢夸大困难。

回避型人格障碍的成因主要是自卑。和别人比较时,感觉自身在某些方面不足,或者因无法胜任某些事情而产生痛苦。自卑感人人都有,再优秀的人、再完美的人都有自卑的一面,但是如果非常在意自己的无能,夸大某些方面的消极感受,就会出现回避行为。

自卑来自客观条件的不足,也来自自我认识的不足,而后者才是致命的。自我认识不足,就会过低评价自己,认为“我做不来”“我不行”,进而产生消极暗示,心理负担沉重,自然缺乏自信心。消极心理产生消极行为,恶性循环,形成了回避型人格。

当然,自卑不是天生的,频繁遭遇挫折会影响一个人的自我评价水平。在面临心理矛盾、挫折情境时,每个人都会采取防御机制来应对局面。比如学业不顺、工作不顺、爱情挫败这类重大目标无法实现,挫折强度大,持续时间长,今后遇到同样的问题,个体就会采取逃避的方式应对。所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就是这个道理了。

根源上的自卑感

文婧(化名)来找苏扬(化名)求助时是一位高中三年级的学生,原因很简单,她和好朋友闹别扭了。听过助理的报告,苏扬心里大概有谱。初次见面,文婧父母把她护送到咨询室门口才离开。苏扬意识到,这是一个乖巧懂事的孩子与大惊小怪的父母之间的问题。

文婧生在小康之家,父母经商,家里的叔伯阿姨也是商人,有人做大生意,有人做小买卖,在众多姊妹中,文婧父母算是混得一般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但文婧妈妈个性要强,一心想让文婧出人头地,给她脸上争光,可以说文婧的乖巧懂事、安静听话其实是自信心不足的表现。文婧说话声音很小,站在教室前面演讲会脸红、声音发颤,晚上失眠时,她一直担心失眠会影响身体,越是担心越无法摆脱困扰,结果失眠更加严重了。

在学校里,文婧有一个特别要好的朋友,从初中一直到高中都是同班同学,好友活泼开朗的性格像小太阳一般照耀着她,文婧的文静特质则让好友在疯狂时可以沉静下来。初中时,她们的关系非常要好,进入高中后,两人关系开始冷淡起来。文婧的成绩大不如前,而且她觉得,她无法专心学习是因为好友在打击她。比如,当她花很多时间学习,好友就在一旁与人议论,“死读书等于读死书,靠死读书是考不出好成绩的”“只有脑子笨的人才每天盯着书看”。文婧觉得,好友的话都是针对她的。

之后,她们的关系每况愈下,一直持续到高中三年级,冷冷冰冰、别别扭扭的,原本挨在一起的座位也调到了相距很远的距离。其实,文婧很在乎好友的感受,总觉得自己受到了好友的影响。每天脑子里想的都是之前的事,根本无法静下心来学习。

和苏扬聊天时,文婧一直强调:“我可能是回避型吧,一定是回避型”。苏扬问她:“你从哪里看出来的?这个名词很专业的。”

“我妈说的,她看过书了,也咨询了老师,说我的表现和回避型人格最符合。”

“那你说说看,你都有哪些表现?”

不正常人类研究中心

人在成长过程中,尤其在青春期的时候,或多或少都会被自卑感困扰。不管是来自自身的,来自父母家庭的,还是来自人际关系的,自卑感是不可避免的。一般情况下,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阅历的增加,个性日趋成熟,自卑感会逐渐淡化,以他人评价确立自身价值的需要日渐降低。只有那些反应强烈、自卑感持续的人才会发展为回避型人格障碍。

像文婧这种情况,应该属于社交焦虑的范畴,和回避型人格完全不相关。文婧妈妈给她戴上了回避型人格的帽子,怎么可能不给她造成心理影响?和母亲相比,文婧本来就处于弱势地位,再被扣上心理障碍的帽子,即使没有与好朋友闹别扭,恐怕也会影响学习的状态。

不止是学生家长,一些成年人在发现自身不适时,也会对号入座地把心理症状、诊断贴在自己身上,把短时间的心情不好当成抑郁症,锁门时多推了两次就以为自己得了强迫症。夸大自己的问题,反映的往往是糟糕的内在形象,在苏扬看来,需要解决的不是文婧的社交焦虑问题,而是如何让文婧妈妈更好地相信自己,相信她的女儿。

消极的自我暗示

艾文(化名)在一家电脑公司从事营销工作,工作虽然辛苦,但是收入还不错。公司的晋升制度比较开明,艾文工作出色、业绩好,多次受到老总嘉奖,兢兢业业地工作了三年,艾文升任营销主管。职位提升了,薪水增加了,负责的工作更繁重了。艾文负责两个区的店面销售,手底下管着几十个销售员,艾文自觉身上责任重大,工作积极性更高了。

艾文负责北区和中区的销售,每天巡店、查货、做报表、处理各种琐碎杂事,不到半年,艾文觉得分身乏术,多次向老总申请给她配备一个助理,负责南区和东区的主管都配有助理。老总一直以找不到合适人选为理由,迟迟不给艾文配助理。一年之后,公司在校园招聘时招进了一批应届毕业生,艾文再次提出申请,老总才把其中一个人——小张配给她做助理。

有一名大学生做助理,艾文再也不用为没完没了的表格和开会时的PPT头疼了,外出巡店、查货调货,只需要让助理小张把表格发送到她的邮箱里,一切就能轻松搞定。艾文期待着,有了这位助理,自己的事业一定能如虎添翼,然而没过多久,艾文就陷入了自身泥淖中。

小张为人谦和,对前辈、上司毕恭毕敬,工作上也特别勤快、能干,艾文交代他什么工作,一准儿出色完成,只会早不会迟。熟悉工作后,小张还能把事情想到艾文前面去,提前为艾文做好准备。一开始,艾文觉得小张乃上天赐给她的神器,有了小张,她的工作轻松了许多。渐渐地,艾文觉得自己没什么事情可做,除了开会,和老总汇报业务,巡店,与销售员沟通等非她不可的工作,其他工作都被助理包揽了。她觉得全身无力,一直以来的拼劲儿也大打折扣,整天情绪低落,不爱讲话,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一个季度后,小张把季度的销售报表以及客户满意度调查、员工幸福感调查等表格交到艾文手上,出人意料,报表上的数字很难看。和上个季度相比,这一季度的销售额下降了10%,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3%,艾文想象着老总发怒时那张黑绿色的脸,不知道这季度报告如何来做。

老总看艾文工作热情下降,业务成绩也跟着下降,便撤了她的营销主管的职务,调她到北区任店长。艾文自觉工作出了纰漏,丢了主管的职位理所当然,令她不能接受的是,老总调走她,却把她的助理小张升起来做主管。虽然小张是大学生,工作勤快,头脑灵活,但他不过是一个刚过试用期的新职员,他何德何能,刚转正就升任销售主管呢?

艾文与老总交涉过两次,并没有改变在她看来异常荒唐的人事调动,她的愤怒反而招来老总的另一通批评。自此以后,艾文的情况开始恶化,她不与任何人说话,看到人总是低头走路。在北区工作时,她总是刻意避开巡店的小张,当店员主动与她接近时,她也总是不冷不热的,像一个失了灵魂的人。

老公见她整天闷闷不乐,工作劲头不大,生活乐趣也没了,遂建议她和心理医生聊一聊。艾文不置可否,与心理医生初次见面,她只是机械地应付着,没有求助的欲望,也没有谈话的热情。在心理医生的引导下,艾文才说出了她的内心想法:

“我原本以为,我和公司里所有人都是一样的,我工作努力,花在工作上的时间和心思比任何人都多,升职加薪也是理所当然,我做到了,拿更高的薪水也是应该的。自从小张这批人进了公司,我和他们就不一样了,我没有大学文凭,工作再卖力也不得老总喜欢,小张那么讨人喜欢,我还反对他升主管,现在所有人都排斥我。北区的业绩一直是公司第一,老总也不再表扬我了,其实我早就应该想到,他并不是真的欣赏我,谁会像我这么傻,一门心思地工作,什么都不想……我现在谁都不愿意见,电话也不愿接,反正我是世界上最卑微的人,谁能真正地关心我……”

听过艾文的讲述,心理医生终于明白,原来她的心底一直藏着一种痛——当年连续参加两次高考,都没能考上理想的院校,一怒之下,艾文放弃了学业,开始了在各行各业的打工生涯。尽管不断变换工作,艾文始终工作出色,受到了很多褒奖。可是,她的心结埋在心底很久,遇到了职业上的挫败,被遗忘的伤疤如条件反射一般裂开,引发了艾文的回避行为。

不正常人类研究中心

面对新局面时,任何人都有觉得自己不行的时候。如同我们的祖先在面对野兽攻击时做出的“战”或“逃”的决策,现代人在面对一种局面时,首先会进行自我衡量,看是否有能力应付,当回避型人格面对新局面,尤其是困境时,首先表现出的不是客观的自我评估,而是消极的自我暗示。消极的自我暗示抑制了自信心,产生了心理负担,形成一种消极的反馈作用。

遭受挫败、批评和指责后,回避型人格会比其他人承受更大的自尊心伤害,当然大部分“伤害”来自当事人的主观看法。陷入痛苦,无法从中解脱,由此行为更加退缩。担心言行不当被人讥笑,即使具有正常的工作能力,但是态度消极,沉默寡言,本可能成为积极肯干、工作认真的优秀职员,得到领导和同事的赞赏,结果被一时的挫折打消了信心。回避型人格自觉精力不足,不能超越按部就班地工作、学习这样的生活模式。

抗压能力差,对挫折耐受性低,归根结底是自信心不足。轻微的挫折就能给人以沉重的打击,让人变得悲观、自卑、活力降低,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就是自信心不足。有人因为客观因素缺乏自信心,比如生理缺陷、出身不佳、经济条件差,有人因为生活遭遇,被挫折打击了自信心,导致对自我的评价越来越低。

想要重拾自信心,首先应摆脱消极的自我暗示,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面对某种局面或某种困境感到自信心不足时,首先应自我鼓励,用“我一定能行”“别人能行,我也能行”等语言给自己壮胆。做事情,不妨大胆一点,甚至怀着“豁出去了”“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心理去做事情,在失败真正到来之前,不去过多体验失败后的情绪。

回避型之冷暴力

有一部美国电影叫《触不到的恋人》,一直以来都是紫琳(化名)的最爱。男女主人公因为时空的交错,相爱而不能相见,故事曲折,感人至深。电影是电影,生活是生活,悲伤的爱情故事在荧幕上看非常美好,现实中的悲伤爱情却只剩下悲伤,毫无美感。紫琳没想到,在现实生活中,她会遇到一位“触不到的恋人”,与她在同一时空,却不在一个心灵频道,紫琳为此苦不堪言。

说起丈夫梁衡(化名),紫琳对他的第一印象非常之高:温顺、安静、敦厚、克己,简直是温良恭俭让的典型,符合中国人对理想人格的要求,也符合紫琳对理想丈夫的期待。紫琳把还是男朋友的梁衡带回家里见家长时,母亲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母亲向来对紫琳的男朋友横挑鼻子竖挑眼,唯独把梁衡看作好男人。

有了家人的支持,紫琳坚定信心,很快与梁衡步入礼堂。新婚燕尔,两人相处融洽,待紫琳真正走入了梁衡的世界,才发现在她和丈夫之间隔着一道墙,不管紫琳如何努力,就是无法跨越那道墙。在紫琳印象中,恋爱时的梁衡面对她而站,张开双臂等待紫琳朝他奔去;结婚后,梁衡依然面对她而站,但是双臂紧抱,紫琳站在他对面,却被他冷冷地拒绝着,根本不能与他相亲近。

紫琳和梁衡是在工作中相识的,刚开始接触时,梁衡给人的感觉温柔、健谈,很容易接近,后来他们互相留了电话,便经常在电话里聊天。慢慢地,紫琳喜欢上他,开始约他出去,梁衡比较宅,休息日也不喜欢出门,很不可思议,他们的约会基本是在家里,不是在紫琳家,就是在梁衡家。除非紫琳执意要求,梁衡从来不会主动提议去外面约会。一切看起来那么和谐,那么顺利,虽有瑕疵,但是总体愉快。

恋爱中的紫琳根本没有察觉到,从一开始,问题已隐隐存在。和梁衡不在一起时,两个人好像陌生人一样,梁衡从来不主动给她打电话,发短信,只要紫琳不联系他,他就不主动联系。为此紫琳和他闹过几次,质疑他心里到底有没有自己,结果被梁衡说是太敏感,限制了他的自由。

紫琳一度以为梁衡是自闭症。他手机上的联系人只有20多个,除了至亲,便是同事、领导,下班之后,他直接回家,哪里也不去,紫琳每次去家里找他,他不是在打扫卫生,就是在上网打游戏。紫琳强行拉着他参加过闺蜜聚会,他总觉得人多烦躁,别人说话时话里有话,轻视他,忽略他,故意让他难堪。他不喜欢聚会,也不带朋友到家里聚会,可以说他不喜欢任何别人。

紫琳性格倔强,梁衡越是不愿意,她越是较劲,他干脆用冷战来制裁她,短则一两天,多则四五天拒绝沟通,让紫琳特别痛苦。频繁冷战后,紫琳痛定思痛,决定妥协。她去看书,上网查资料,在心理学网站上搜索分析人性格特点的文章,看了很多书后,紫琳发现,梁衡是回避型人格,他在恋爱中的表现是典型的回避型依恋——别人越对他好,越想天天腻着他,他越是逃避。他整天待在家里,其实是为了躲避世界,躲避他人,不和别人交往,他认为每一个人都在含沙射影地瞧不起他。于是他拒绝和不喜欢的人见面,他喜欢打电子游戏,因为那个世界里拼的是经验和武力,而且不会有人伤害到他。

紫琳认真考虑过,除了这一点,梁衡还是一个不错的丈夫。为了他们之间长久的生活,紫琳决定分析这个男人的性格特点,学习如何与他相处。其实梁衡脾气很好,只要尊重他、欣赏他,不忤逆他的意志,和他和平相处并不难。但是紫琳非常清楚,他这种人格特点是病态的,紫琳希望凭她的爱和从专业人士那里获得的建议,尽力将丈夫性格对他们这场婚姻的伤害降到最低。

不正常人类研究中心

回避型人格障碍者在人际交往上常常面临“逃”这个问题。他们不是不渴望爱和友情,而是怕,怕得到了又失去,怕伤害,怕被拒绝,怕自尊心受挫,于是躲起来,假装不需要,不渴望。他们像是躲在壳子里的人,坚硬的外壳之下包裹的是一颗无比脆弱的心。他们在意别人一句随意的话,一个不经意的眼神,一个并无具体指向的动作,任何风吹草动都能给他们致命的伤害——可以说,是脆弱的玻璃心令他们不敢向往新的友情、新的爱情。由于过度敏感,这类人的婚姻也是支离破碎的,不是把自己搞得伤痕累累,就是把伴侣搞得伤痕累累。

回避型人格在亲密关系中表现出回避型依恋,在外人看来,他们是普通人,甚至比普通人更优秀,更翩翩君子,但是在亲密关系中,他们更多地暴露自己,与异性的亲密相处,让他们把性格中难以相处的一面显露出来,孤僻、难以接近、多疑、敏感。他人难以发现这些致命的性格症结,只有配偶才能看到,配偶承受的心理压力,受到的伤害亦是难以想象的。

故事中的梁衡独处时喜欢上网打游戏,研究证明,回避型人格障碍者更容易沉迷网络,深陷“网瘾”当中。尤其是学校里的青少年,他们需要安全感、成就感以及与他人建立人际关系的能力,但是如果学校、家庭不能为青少年提供这些“心理营养”,青少年便只能从其他途径寻找,比如网络游戏。成年人的“网络成瘾”大多在青少年或童年期已经埋下种子。

那么,如何调整回避型人格障碍者的心理和行为方式呢?如果不巧如紫琳一般遇到了一个“美中不足”的梁衡,舍不得又放不下,就要学习调整回避型依恋的方法,帮助对方。首先要培养积极的自我观念,增强自信心。上文提到的积极自我暗示是金科玉律之一;正确看待挫折与失败,扬长避短,发挥自身优势为之二。其次,在实践中克服交往障碍。交往能提高人的思维能力和生活机能,满足人的情感需求,可偏偏回避型依恋让人不喜与人交往,刻意回避人际关系,他们对人际关系问题感到困扰,所以干脆不去发展人际关系。

想要与回避型人格障碍者和睦相处,首先要了解自己,然后了解对方。尊重对方,以诚相待,对别人真正感兴趣,待人诚恳,表现出人情味;但不要固执己见,强人所难。回避型依恋以“回避”为特点,喜欢“躲”,偏爱“逃”,与之交往,要尽量尊重和顺从。如面对对方不合理的想法、看法和态度,不知所措,无法理解,可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回避型迎战焦虑型

卫平(化名)来到苏扬(化名)的心理咨询室,希望苏扬能治疗他的抑郁症。与卫平谈了一个小时,苏扬发现他并不是真的抑郁,他的“抑郁症”是由于妻子的冷漠引起的。卫平这样讲述妻子徐莉(化名):“她每天都在忙,每天都有她的安排,除了吃饭、睡觉,她的行程表上排得满满的,早上出门上班,下了班去健身房,有时候去看电影、听音乐会,遇到她的偶像有演唱会,她还会不远千里地去捧场。我真是想不明白,都是当妈的人了,一点责任心没有,家不管、孩子也不管,不知道她怎么想的……”

“之前和妻子沟通过吗?”

“当然,岂止是沟通,不知道为这吵过多少次了,她还是我行我素。每天晚上,我去接孩子放学,回家做饭,收拾家务,不过九点半,她是不会回家的,我想和她聊两句,亲热亲热,她又说要一个人静一静,考虑工作上的事情。上班的时候,如果我给她办公室打电话,她就数落我一通,嫌我影响她工作;下班约她一起吃饭,她不是在加班,就是忙其他事情。后来我们干脆各干各的,谁也不打扰谁,只要我不去惹她,就会相安无事的。可是我郁闷啊,既然她根本就不需要我,为什么要和我结婚呢?”

“您妻子一直这样吗,这么——独立?”苏扬思考片刻,终于找到一个比较贴切的形容词。

“那是独立吗?那是冷漠!刚结婚那会儿还挺好,关心我,也关心我的家人,生完孩子,她在家坐月子,我妈天天伺候她,那段时间最好。没多久就变了,她上班了,孩子扔给我妈,她就说要自由,不喜欢我干涉她,如果我真的生气了,她也怕,就会回来求我、哄我,温顺一阵子,没过几天,她又变回那个样子。她一直这么出尔反尔,很多事情痛痛快快地答应我,隔天就变卦了,为了孩子,我忍她、让她,可我也郁闷啊……”

和卫平谈过一次,苏扬决定和徐莉谈一次,没想到,她的埋怨比丈夫卫平更严重。“我喜欢自由,喜欢独立,我还有很多爱好,比如看电影啊、听音乐啊、爬山啊、健身啊,这些事情做起来当然要花时间了。我不明白他为什么这么不高兴,兴师动众地看医生,也不嫌丢人,难道我想有一点自己的空间也有错吗?”

“有个人爱好当然是好的,为什么要把时间表排那么满呢,和家人吃饭不重要吗?”

被苏扬这么一问,徐莉有些不高兴了,她略带怒气地说:“你可以直接和卫平说,我没有做对不起他的事情……太无聊了,我只要单独行动,他就神经兮兮的,他已经不止一次怀疑我和同事的关系了!他从来不相信我,对这个说,对那个说,一个大男人……我无话可说了……”根据徐莉的叙述,卫平在事业单位上班,生活规律,假期正常,徐莉则恰恰相反,于是在生活上,卫平十分照顾她。在徐莉看来,他的体贴和关心变成了黏人,什么事都管,什么事都参与,不给徐莉留下一点私人空间。

徐莉和卫平正好相反,她独立,也给卫平足够的个人空间,她不喜欢两个人整天黏在一起,卫平越是“看着”她,她越不愿意配合,越不愿意回家。每次感到自己的私人空间被卫平侵犯,徐莉就开始退缩,她故意晚回家,故意和卫平疏远,就是希望卫平能明白。但是她的疏远是有限度的,一旦感到可能会失去对方,徐莉又会试图接近对方,使对方一会儿如身处寒冬,一会儿如晒在烈日下,困惑不已。

不正常人类研究中心

很明显,卫平和徐莉在亲密关系中属于完全不同的依恋模式,卫平是焦虑型,徐莉是回避型。由于内心焦虑和不安全感,卫平需要用“天天黏在一起”这种方式证明爱的存在和稳定;徐莉渴望亲密关系,但是她不如卫平那样勇敢,敢于直白坦率地表达内心需要。她一边渴望,一边害怕,宁愿花大量时间独处(看电影、听音乐、登山等都是一个人就能完成的活动),而不是和丈夫亲密无间地相处。

可以想象,徐莉即使回到家里,她肯定是看书、看报纸、看电视,忙着处理各种家务,她绝不会愿意坐下来,陪伴侣说说话,谈谈心。她在人际关系中,不管是身体上,还是情感上都是疏远的,独立空间比亲密情感更重要,她在属于自己的空间里待得自由自在。相应地,与配偶之间的亲密关系却令她浑身不自在。

回避型人格与孤立型人格不同,孤立型人格完全否认对亲密的需要,回避型人格则正视对亲密的需要,但他们喜欢来去自由的亲密关系。当对配偶感觉内疚、或面临遭到抛弃的恐惧时,回避型人格才会从小天地里走出来,频频示好,取悦对方;亲密需要得到满足,面对来自配偶的进一步需求,或者是长久的、持续的、热情的情感互动,他们又会厌烦、退缩,甚至生气,觉得对方没完没了,要求太多,不是自己逃得远远的,就是迫使对方远离自己。

当然,回避型人格中有与“冷漠”“回避”完全相反的类型——花花公子型。花花公子型不是逃避异性的亲密要求,而是不断吸引异性的注意力。小时候,花花公子型积极吸引父母的注意力,尤其在子女众多的家庭中,他们会想方设法获得父母更多的爱。在亲密关系中,花花公子型擅长吸引异性,但是又不能与异性保持良好关系。获得异性的爱令他们觉得愉快,一旦进入关系稳定阶段,他们又开始觉得自己被对方以爱的名义控制住,捆绑住,进而想逃脱这段关系。

部分回避型人格障碍或回避型人格倾向的人,在婴儿时期遭到了来自妈妈的情感虐待。所谓虐待,并非身体上的,而是心理上的——母亲忽略孩子的需要,无疑是对婴儿最大的虐待。当母亲忽略孩子的需要,孩子会以哭闹不止的方式表达内在需要,如果母亲一直忽略,对孩子的需求表达置之不理,孩子便不会再对母亲表达自己的需要,与此同时,他们在内心里隐藏着对这个世界的怨恨。

这样的孩子成年之后,他们对忽略自己意志的人同样怀有怨恨,如同对母亲的怨恨一般。同样被忽略,别人的愤怒只是一点点,回避型人格者的愤怒却难以抑制,可怕之处在于,他们无法用语言表达内心痛苦,而是在行动上表达积攒许久的愤怒。体现在人际关系,尤其是亲密关系中,他们不会向周围人表达自己的需要,相反地,他们希望对方能猜中自己的心意,如同肚子里的蛔虫,若是有人能提供意外惊喜,回避型人格会感激涕零。

遇到意见不合或争吵时,回避型人格的杀手锏是冷战。面对伴侣,拒绝面对面地接触,将时间投入其他领域中……这是原始愤怒的惩罚模式,哪怕配偶并没有做错事,他们只是做了那个不负责任的母亲的替罪羊。冷战是世界上最残忍的、最狠毒的惩罚一个人的手段,拒绝沟通,冷漠相对,当对方不存在,认定对方已经象征性地死去。不要以为这只是夫妻之间的小打小闹,回避型人格者当配偶,可能导致另一方生命的结束或生命力的结束,比如冲动型自杀、性无能。

失意者的乐观

一年前,苏扬(化名)接待了一位因回避型人格障碍导致社会回避的个案,苏扬自知能力不足,人格障碍的病症不是她能应付得了的,也不是她的强项,奈何来访者的妈妈和姐姐多次拜访,苏扬答应帮忙,只尝试矫正来访者的行为,对其人格障碍不做处理。苏扬前前后后花了十个月的时间,化解来访者的负面情绪,用认知情绪疗法修正其认知模式中的缺陷,让来访者的妈妈和姐姐也参与其中,改善其原生家庭的生态。一年下来,来访者的家人见证了他的转变,他终于能够正常表达内心需求,能够与家人正常沟通,新年之后,来访者用手机短信告知苏扬,他已经接到了面试通知,准备好参加工作了。

这位回避型人格障碍的来访者名叫孝东(化名),24岁,毕业两年,连续参加公务员考试、事业编制考试,纷纷落败,与家人,主要是母亲和姐姐关系糟糕,不愿意找工作,宅在家半年。孝东平日里昼伏夜出,白天睡觉,晚上看电影、打游戏,折腾到早晨五六点才睡觉。听到家人的声音就摔门进屋,妈妈或姐姐和他说什么,他都不做回应,逼急了就大吵一顿。

从孝东第一次走进心理咨询室,苏扬便感觉到孝东在这个家庭中的重要性。母亲中年守寡,扛起夫妻一手打造的家具生意,嫁掉成年的女儿,还要抚养未成年的儿子。对孝东来说,他的成长环境被两个女性角色“占领”——母亲和姐姐,可是在要强的母亲、干练的姐姐面前,内向、懦弱的孝东显得不够自信。

治疗初期,孝东对苏扬抱以怀疑、抱怨的态度,回答问题时躲躲闪闪,有时投机取巧。前两次治疗,苏扬体验到久违的挫败感,孝东根本不配合治疗,会谈时垂头丧气,不表达,也不交流,他完全是为了完成姐姐布置的任务,时间一到,招呼都不打便离开。苏扬一时摸不到头绪,不知道如何应对这个拒绝又回避的来访者。

治疗进行到第六次,来访者的姐姐打电话来说:“我弟每次回来都说治疗没效果,但我看还是有效果的,平时他都天亮才睡,昨晚一点多就跑去睡觉了,早上我还听见了他屋里闹钟响,他心里还是希望和您见面的。听妈妈说,他出门之前和她说了声‘妈,我出门了’,在这以前,他是不会这么做的。我知道我弟那个样子让您很难做,希望苏老师您不要放弃他。”

站在理性的角度考虑,苏扬并非没有想过放弃,或者找个理由转介给他人,如此不配合且难处理的来访者,苏扬并没有理由为其浪费时间和精力。好在孝东有一个以他为天的妈妈和非常疼爱他的姐姐,苏扬劝说自己坚持下去,哪怕只是用每个星期一个小时和他聊聊天也好,总有一天,他会愿意放弃抱怨,敞开心扉。

治疗中期,孝东开始想通许多事情,最明显的是孝东愿意用实践去打破怀疑,而不是在没有经历的情况下胡乱怀疑、担心,徒增烦恼。而且他明白,抱怨妈妈或姐姐对自己的过高要求,或者抱怨别人的错误对自己造成的影响,对自己的发展不会有任何帮助,况且那个伤害者恐怕早就忘了,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非常非常不值得。

治疗到后期,苏扬好像看到了光明,她和孝东之间的互动也变得舒服了许多。孝东已经把自己的缺点看得非常清楚,也愿意对苏扬袒露出来,比如,他遇到问题时总是喜欢想太多,做事情三分钟热情,后劲儿不足,毅力不够;最可喜的地方是他向苏扬请教改善的方法,这是最令人意外,也是最令人高兴的。苏扬不敢想象,她在矛盾、怀疑、困惑和固执中坚持了十个月,孝东也坚持了十个月。

治疗结束那天,苏扬受到了孝东全家的感谢,特别是孝东的妈妈,她对苏扬说:“我这辈子做的最重要的两个决定,一是在我先生去世时接下他的担子,二是在孝东还有救的时候找到了您,实在太感谢您了。您不知道,苏老师,先生走了,留下两个孩子给我,如果我没能照顾好他们中的任何一个,我死了也没有脸面见他……”苏扬听到孝东站在妈妈身后,轻声说:“妈,行了,别说了。”看他的表情,恐怕是觉得向来严肃的老妈一下煽情起来,觉得怪难为情的。

治疗结束半年后,苏扬再次见到孝东的姐姐,姐姐向苏扬介绍了一下孝东的情况:“自从我弟愿意和您见面,我就知道他有救了,现在的他和一年前的他简直是两个人。现在他愿意听我们的意见了,也愿意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他工作还算顺利,经济独立,不用依赖我妈了。这也是我们一家人按照您的指导坚持到底的成果。”

不正常人类研究中心

回避型人格障碍,说白了就是不自信,缺乏勇气。他们不敢面对问题,碰见难事便躲避,不能说这类人天生懦弱,是后期的成长经历令其形成了人格上的障碍。值得一提的是,回避型人格障碍并非一无是处,他们比其他人更能观察到内心冲突,尽管懦弱、逃避,不能承担责任,但是他们有自强自立的需要,外在表现即足智多谋。

为了维持心理上的独立自主,回避型人格障碍者懂得限制自己的需要,不依赖别人,如果需要依赖别人,他们宁可放弃快乐。此外,他们懂得保护个人隐私,对隐私的在意,对复杂人际关系的回避,对自强自立的要求,直接导致他们对婚姻的恐惧——没有比婚姻中的亲密关系更复杂的人际关系了。

改善回避型人格障碍者的心理状况和外在行为,首先要积极地认识自己,因为产生自卑感最重要的原因是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长处,肯定自己的成绩,不要把别人看得十全十美,也不要把自己看得低于他人。此外,要正确认识自卑感的价值,自卑感有弊也有利,只看到自卑感带来的消极一面,实则没有全面地看待自卑感。阿德勒的名著——《自卑与超越》提出,人人都有自卑感,生理上的或心理上的,但是自卑感会驱动人走向自我实现,此乃自卑感的正能量。

调整行为。心理上的改变很重要,首先要从行为上进行调整。回避型人格障碍者应学会与人交流、沟通,比如,可以用梯级作业的方式训练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制订一个交朋友的计划,从相对低的起点开始,先做简单的任务,此后逐渐加大难度。例如,制订一个为期四周的交友计划,第一个星期和同事、亲戚或邻居聊天10分钟;第二个星期时间增加到20分钟;第三个星期……以此类推,在增加时间的同时,还可以增加交友任务的难度,如对一位朋友或亲人表达自己的需求。

对交朋友不费力气的人来说,这样的任务非常轻松,甚至有些缺乏意义。但是对回避型人格障碍者,这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因此,当事人最好找一位监督者,监督交朋友计划的执行情况,如果能有心理治疗师的监督和帮助,效果会更好。实际上,大多数治疗手段的实施都是在心理治疗过程中由心理治疗师主导的,所有梯级任务都是超出常规生活,超出常人的生活习惯,由心理治疗师来制订计划、评定执行情况,并且督促来访者坚持下去,对整个治疗过程会更有利。

松尾敏伸:

9秒前:”

陈海恒:

8秒前:只有那些反应强烈、自卑感持续的人才会发展为回避型人格障碍。

哈里王子:

1秒前:由于对他人的拒绝非常敏感,他们以不与他人进行亲密接触的方式保护自己,不求上进,唯求心安。

江化霖:

1秒前:这也是我们一家人按照您的指导坚持到底的成果。